2025年8月5日,南京財經大學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針語千華”蘇繡傳承調研團走進蘇州中國刺繡藝術館,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解鎖蘇繡傳承密碼,為非遺保護注入青春力量。
訪蘇繡源流,頌繡娘匠心
在講解員引導下,調研團系統梳理蘇繡從商周起源至近代“仿真繡”“亂針繡”的創新脈絡。通過藝術長廊的種桑、養蠶、繅絲等傳統工藝展示,成員們深刻體會到蘇繡制作的不易。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首,蘇繡以其獨特的“平、齊、細、密、和、光、順、勻”八大核心特色著稱。講解員結合展品,詳細對比了蘇繡與其他三大名繡的差異,使成員們對蘇繡的獨特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步入“大師館”,鎮湖14位刺繡大師的作品更凸顯蘇繡的藝術價值。成員們駐足繡品前,既感受到“以線為筆、以布為紙”的藝術魅力,更體會到繡娘耗時數月的專注與匠心。“之前只覺得蘇繡好看,現在才懂每一針都是匠心的沉淀。”有團員感慨道。從歷史脈絡到工藝細節,從經典作品到大師故事,調研團讀懂了蘇繡“傳承千年、歷久彌新”的密碼——不變的是對技藝的堅守,傳承的是對傳統的敬畏。
圖為“針語千華”調研團聽講解員介紹大師作品。吳琪炫供稿
賞跨界聯名,探國潮新章
在《一幀一線》藝術展上,羅小黑與蘇繡的跨界合作令人耳目一新。展覽以“羅小黑+蘇繡”為核心,展示了雙面繡《羅小黑戰記》經典角色、緙絲“福滿元夕”等作品。這些作品將動畫角色的靈動與蘇繡“平、齊、細、密”的工藝特點完美融合,既保留了蘇繡的精湛技藝,更賦予其現代審美內涵,令調研團成員贊嘆不已。
此外,展覽推出的刺繡徽章、團扇等聯動周邊,將傳統匠心與潮流設計結合,成為年輕人爭相收藏的“文化潮品”。調研團成員表示,“羅小黑+蘇繡”的模式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靈感:“傳統工藝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通過與現代IP、潮流元素結合,能讓它重新融入生活,煥發新生。”通過文化賦能經濟,蘇繡正從“非遺保護”邁向“生活化時尚”。
圖為與羅小黑聯動的緙絲作品“福滿元夕”。吳琪炫供稿
執飛針引線,品蘇繡神韻
參觀完藝術館后,調研團成員迎來了難得的動手體驗環節——親手嘗試蘇繡技藝。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成員們分別學習了魚骨針和滾針兩種獨特技法。魚骨針線條呈交叉排列,常用于繡制花朵、葉片尖端平面;滾針則針針相纏、結合緊密,成品線條流暢均勻,不露針跡,工藝水準極高。
面對精細的蘇繡藝術,調研團成員屏氣凝神,專注體會一針一線間的獨特魅力。經過近三個小時的專注投入,成員們才完成了各自的小幅圖案刺繡。談及體驗感受,參與成員深有感觸:“僅僅完成這樣一個小圖案就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業繡娘完成一幅完整作品所需的心血與堅持可想而知。”通過親身實踐,成員們深刻體會到蘇繡技藝蘊含的匠心獨運與工匠精神,對堅守傳統工藝的繡娘們更添敬意。
圖為調研團成員體驗蘇繡。吳琪炫供稿
承千年繡脈,續青春新篇
圖為實踐團隊在中國刺繡藝術館合影。吳琪炫供稿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團隊深入了解了蘇繡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現狀與發展活力。成員們不僅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激發了守護非遺的青年責任感。大家紛紛表示,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校園宣講、文創設計等實際行動,帶動更多人關注蘇繡。未來,“針語千華”團隊將繼續探索傳統技藝的創新表達,用青春力量助力蘇繡走進現代生活。(通訊員盧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