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非遺文化,傳播蛋雕工藝。7月4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了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市文化中心文化館拜訪非遺傳承人王劍先生,在王劍先生的引導下,團隊隊員切實體會到了蛋雕工藝的魅力。
團隊成員在傳承人王劍先生的講解下得知,團隊隊員們了解到了蘊含在廬州蛋雕內部的歷史和文化。廬州蛋雕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在節慶喜事時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后來,人們在蛋殼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吉利,后又將雞蛋鉆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逐漸形成了蛋雕制作技藝。直到如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緊接著,傳承人王劍先生帶領隊員們參觀了王劍先生的蛋雕作品,并講解了蛋雕的制作工藝。王劍先生指出,所謂的蛋雕就是在清蛋殼表面進行雕刻,而廬州蛋雕主要就是在雞蛋殼上雕刻。蛋雕分為很多種類,其中還包括在鴕鳥蛋或者鵝蛋上雕刻。后來人們利用本土這種雞蛋殼,因為這種雞蛋殼本身是紅色的,然后經過雕刻以后把紅色的刻除留下白色的,人們就利用這種色差把這種蛋殼里面需要刻的內容利用這種色差給它雕刻出來。
緊接著,傳承人王劍先生表示,蛋雕技藝其實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這種廬州蛋雕主要是在雞蛋殼上進行雕刻,而一個雞蛋殼本身的厚度是0.3毫米左右,廬州蛋雕是刻的深的地方就要去掉0.2毫米,刻的越深,立體感越強,也就越能表達出人們想要刻在畫面上能夠出現大千世界。倘若是用力過猛雕刻的深了,或者是直接雕破了,那么前面說雕刻的辛苦都將前功盡棄。同時,傳承人王劍先生也邀請啟為·創新團隊成員一同感受廬州蛋雕的魅力。
團隊隊員表示:“這真的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小小的雞蛋,卻包含這如此豐富的文化。”廬州蛋雕,是一門集美術、書法、雕刻等多項技法于一體的藝術。其圖案更是包羅萬象,山水、動植物、人物、書畫、卡通、徽章等藝術皆可展現出來。其中還蘊含著再生的含義。“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如果要是雞下了蛋以后,在里面孵化的那種小雞,生命就是再生的意思。”傳承人王劍先生解釋道。有人也會在結婚的時候,拿這個蛋雕去作為禮品,在民俗的中,就是兩個人在一起重生再生的意思,孵化生命。
最后,團隊成員向傳承人王劍先生詢問了關于廬州蛋雕的現狀和展望。王劍先生表示,如今的大多數年輕人都是比較浮躁的,而蛋雕雕刻又是要極其細致小心的。團隊成員了解發現,現如今推廣蛋雕很好的渠道就是孩子。學校的孩子,他們有時間,國家現在又在實行雙減政策,可以讓孩子們接觸到藝術,國家也倡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非遺蛋雕,它就是傳統藝術,它又是第一-保護的。 在小孩子學習了解的時候,可以一邊玩,一邊學習,這樣更能激發人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
非遺之路就在腳下,非遺文化淵源流傳。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的各項政策的相繼出現,非遺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也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像實踐團隊這些熱愛非遺文化的青年,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將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