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接觸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年8月7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來到十堰市柏林縣文化館,開展“歲月失語,非遺能言”主題活動,并與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草把龍燈傳承人官守華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采訪完官老先生,我的心里泛起了陣陣漣漪,各種思考涌上心頭。
傳承人圍繞草把龍燈講述自己與傳承的故事。第一次接觸草把龍燈是在23年前,在這期間草把龍燈的制作進行了多次的改革,就比如把以前一直使用的麻繩改成了現在的細鐵絲作為龍身的固定物;把一直使用的龍須草換成了較為輕型的材料;用稻草編織鳳凰等不同的形狀進行多樣的表演。
走進非遺館,我就被氣勢恢宏的草把龍燈所吸引。長燈之下,是威嚴,是肅靜,是傳承人的精湛技藝,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沉淀與積累。據傳承人講,祖輩們為求風調雨順、消除疫病、驅除瘟疫,就在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扎制龍燈,到龍潭祭拜龍王,并送上豬頭、羊頭、全雞等物品供奉,將龍身插滿香火,寓意“蒼龍升天,保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安康幸福”。在這種美好的愿望下,形成民間在農歷二月二玩草把龍燈舞的習俗,并一代代傳承下來。草把龍燈對當地人來講,更是一種精神寄托。
看著那么大的草把龍燈在官老先生和他的隊友們手中宛若游龍似的的舞動著,可謂栩栩如生,自己也忍不住要和隊友一起去體驗一下,然而,草把龍燈在我們手里真的就是在胡亂的扭動,與管老生他們的團隊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我不禁感嘆,完成一場草把龍燈舞背后要付出的努力與不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管老先生所說的草把龍燈無人傳承的事情。當說起這個問題時,官守華老先生眼神中流露出一種無奈。官守華老先生說:“早在1998年我第一次接觸草把龍燈的時候,整個柏林鎮就我和父親還在堅持傳承這個龍燈,鎮上的人上班的上班,開店的開店,都不愿意再編制草把龍了,其實這也不能怪他們,草把龍燈同大多數非遺一樣有著很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消藝亡”的瀕臨狀況。以前有不少的人年輕來學的,但是很多就中途而廢,有的學成以后,又覺得工作艱辛賺不到錢而轉行。”聽到這里,我感到痛心疾首,但更多的卻又是無能為力。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國家強。但我們似乎僅僅把當成是一句口號,面對非遺技藝,我們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退縮。我們的社會,更需要像官守華老先生那樣的,以我心鑄匠心的傳承人,無論走的多遠,也不忘初心,不忘傳統,不忘記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自己的力量去保護它,傳承它,讓其打破枷鎖,綻放光芒。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不僅要通過觀草把龍燈,去嘆非遺技藝,更要為傳承非遺技藝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以己之力,保護非遺,宣傳非遺,學習非遺,并傳承非遺。當然,對我自己來說,我一定會盡我所能,用筆去書寫非遺文化,用腳去探尋非遺文化,盡己之力,為非遺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