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漫長的社會演化和歷史進程中,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而非遺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非遺文化的發展傳承陷入了窘境。為助力傳統非遺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8月13日下午來到安徽省合肥市開展“歲月失語,非遺能言”的主題調研活動,并與廬州根雕的代表性傳承人苗海波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溝通。通過這次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廬州根雕的起源,發展過程和傳承現狀。
早早地收拾好設備后,團隊成員便整裝待發。經歷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團隊成員來到了苗海波老師的家里。隊長表明來意后,苗海波老師熱情的接待了團隊成員。隊員們跟隨苗老師的步伐,首先參觀了苗海波老師進行根雕創作的工作室,隊員在苗海波老師的工作室中看到,各種桌面臺面展覽柜上擺著形態各異的根雕工藝品,琳瑯滿目。而在眾多根雕藝術作品中,有的小則巴掌大,有的高達好幾米,個個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同時,據苗海波老師介紹,團隊成員了解到廬州根雕的歷史起源:根雕藝術起源于戰國時代,形成于漢晉時期。根雕藝術創作由簡到繁,從制作使用到小物品,如筆筒,筆架,枕頭等,發展到制作宮廷軒堂中陳設的多種形式的似是而非的繁雜的人物花鳥,大型擺件和富麗堂皇的各種家具,此時,根雕還是帝王將相的奢侈品。后來隨著社會的慢慢發展和進步,根雕創作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慢慢被百姓所掌握。聽到這里,隊員們也不禁感嘆,所有的藝術品基本都是經歷了從實用到觀賞到收藏的過程。
接下來,跟隨苗海波老師的步伐,團隊成員來到苗海波老師的根雕作品收藏室。一件大型文字“信”的根雕作品吸引了隊員的眼球。苗海波老師指著作品說:“我們進行根雕藝術創作,就是要使傳統的中國文化活起來,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用根雕藝術,將漢字展現出來,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細心的隊員還觀察到,作品旁邊是用毛筆書寫的漢字“信”的在字典中的釋義,“我們不僅要讓大家知道傳統文字,更要讓大家知道文字的含義,方便大家正確使用”,苗海波老師繼續說。苗海波老師的每一幅作品,不僅體現了老師的個性,更將其要表達的思想展現的淋漓盡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作品最大的工藝特點是充分取材于自然的特點,以“巧雕”為主的雕刻工藝技法,因材施雕,使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自然結合起來。苗海波老師指著自己的一幅作品,解釋說,整幅作品基本都取材于自然,他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雕刻,就將整幅作品活靈活現的展現在團隊成員的面前。苗海波老師的言語中透露著不盡的欣慰和喜悅。
在采訪過程中,苗海波老師強調現在根雕技藝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無人傳承的問題。瀘州根雕是幾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深受廣大文化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苗海波老師表示,他一定會盡己之力去保護,傳承和創新根雕藝術,但他更希望,能夠通過團隊成員的努力,讓根雕技藝走出合肥,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和了解根雕技藝。作為青年一代,團隊成員表示,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更有能力去獲取時代的接力棒,做好時代的接班人。
結束對苗海波老師的采訪,團隊成員對廬州根雕技藝的了解更加透徹,對苗海波老師的匠人精神感到由衷的佩服。苗海波老師在與團隊成員道別時,再次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保護非遺宣傳非遺傳承非遺的隊伍里來讓更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延續和發展。團隊成員也表示,他們一定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傳統非遺文化揮舞成一把文明的火炬點亮人類文明的浩瀚星空。(通訊員 許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