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調研、感悟民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自身才干,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社會的進步當中。安徽財經大學“鄉村振興隊”在了解了目前我國網購以及快遞業的發展現狀后,結合自身對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綠色環保的認識,開展了對快遞行業包裝垃圾宣傳處理的走訪調查。
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我國快遞業每年消耗紙類廢棄物超過900萬噸、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這與我國蓬勃發展的網絡購物需求緊密相關,同時對于行業的垃圾處理體系和處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團隊成員走訪碭山縣土山社區居民得知,快遞包裝物基本不會有意識的回收,其中利用價值較高的紙盒回收率也才不到一半,填充物、卡片和膠帶的回收率幾乎為零,這與我們了解到的客觀實際比較吻合,也就是說,快遞包裝垃圾的回收存在居民意識差、物流模式固化、行業創新不到位、宣傳推廣力度不足等問題。因此,積極探索快遞綠色包裝的實現形式、增強居民對包裝二次利用的意識、推動相關部門加快建立完備的快遞垃圾處理監管制度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隊員采訪居民針對快遞包裝垃圾的處理 金含珺 拍攝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對于橫貫南北、聯絡東西的快遞行業來說,包裝應該不只是一個載體,它承擔著保護、分裝、便攜和流通的使命,其使用和利用價值遠超我們想象。隊員通過調研了解得知,很多物流終端閑置的快遞包裝依然完好無損,這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快遞從業人員表示,“共享快遞盒”目前沒有普及,原因有分揀效率低、回收工作量大等原因。因此,實現快遞包裝的“簡裝”,離不開生產企業、快遞公司和用戶的多方協同共治,綠色環保的道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