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文化
本次寒假社會實踐中,我們踔厲奮發寒假實踐隊伍于2023年1月11日在烏蘭夫紀念館和內蒙古革命歷史紀念館進行了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當地,了解了內蒙古黨史的發展及當地在黨史教育方面進行的活動,感受革命歷史和偉大先輩給當地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力。
1月11日上午,小組成員來到烏蘭夫紀念館。成員初步了解了烏蘭夫的生平事跡:出生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一個蒙古族農民家庭的烏蘭夫,童年處于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滅亡,北洋軍閥黑暗統治,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國難深重。而烏蘭夫與同學們積極投身于反帝愛國學生運動,并且成為蒙古族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看著被保存下來的照片手跡,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出心中對先輩的敬仰之情。
11日下午,團隊成員跟隨講解員觀摩了展館中的眾多物品,仔細聆聽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烏蘭夫與多松年,奎璧創辦的蒙古族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當時,為了在內蒙古地區更好的傳播馬列主義,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喚醒蒙古族同胞,北方區委決定由蒙藏學校的蒙古族青年創辦一個刊物,在黨組織的同意下,三人把這份刊物命名為《蒙古農民》,把教育和喚醒蒙古族農牧民的民族覺悟和階級覺悟作為辦刊 的宗旨。1925年4月28日,在北方區委和李大釗、鄧中夏等同志的親切關心和指導下,由 烏蘭夫、多松年、奎璧主辦的《蒙古農民》第一期正式與讀者見面了。透過歷史的展臺,我們仿佛看見了這些文字是如何向蒙古族農牧民指明了受壓迫、受剝削的根源所在。
在參觀烏蘭夫紀念館之后,團隊來到了內蒙古革命歷史紀念館,并采訪了當地對于紅色傳承普及舉辦的活動。通過采訪路人我們得知,不僅紀念館會舉辦革命人物故事線上觀影問答活動,也會有群眾積極參與紀念館舉辦的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其中講解員深刻介紹了當時她們一行人在宣教部主任的帶領下赴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學習的過程。為了紀念館能繼續幫助和支持民族干部學院的紅色培訓教育事業發展,共同把紅色培訓教育辦好、辦精、辦出特色,學習期間召開了雙方經驗交座談會,令講解員們感受頗深、不虛此行。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各教學點講解員們的敬業精神折服了她們,用心講述、用情講述的真摯情感感染了她們,她們紛紛表示回到工作崗位要學以致用,盡自己所能講好烏講好內蒙古革命史。
在此次社會實踐中,我們還對采訪了路人對于紅色基因傳承的看法,大部分人對紅色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并對紅色教育的開展有著認可與期待。其中,調研團成員所采訪的一位青年軍人,客觀理性地探討了他對紅色教育的見解。當問及現如今紅色教育的開展情況時,他說:“現在的紅色教育,主要是在黨、政、軍這三個方面開展的,相對來說普遍性較小。”接著,他又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針對現階段情況的建議:“應該抓住團員這個群體,以學校為依托,全面開展團員的紅色教育。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更多的人,更早的接受紅色教育的熏陶,以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其他的采訪人員中,也有一部分人提出,“希望以更多樣的形式、更廣泛的渠道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這樣才能讓紅色文化不斷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以不忘初心,牢記黨的使命。”雖然仍有少部分人對紅色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但是他們仍表示愿意去學習,以繼承與發揚這百年傳承的優秀文化。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增強了我們對內蒙古革命歷史的了解,我們感受到如今的青年人應當去學習好、傳承好、宣傳好紅色文化,了解當時新中國成立的不易,擔當時代之重任,將革命先輩為了如今的和平幸福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于生命銘記于心,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為己任,像革命烈士先輩一樣為了理想、為了信仰,涉萬險而不止,傳承紅色文化,擔當時代重任,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