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至 7 月 26 日,華南師范大學書畫協會流墨實踐服務隊與陽江市南華實驗學校共同舉辦“盛夏啟航,流墨向陽”線下夏令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響應“送經典到基層”的號召,傳播陽江市當地特色文化,增進對陽江非遺文化的認識,助力文化傳承和發展,流墨隊藝體組以南華實驗學校一至七年級學生為對象,組織開展了陽江非遺文化系列課程。
本次陽江非遺文化系列課程分為兩大板塊,藝體組分別從漆藝和風箏兩種陽江特色文化入手,帶領學生通過理論課堂和手工實踐兩種方式深入學習陽江非遺文化,為了確保教學效果最大化,課程設計環環相扣,從淺入深,嚴格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以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陽江非遺”風箏制作課、“漆彩扇韻”漆扇手工實踐課這兩項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探秘漆藝,扇面生輝
在陽江漆藝文化知識學習課堂,為了讓同學們對傳統非遺文化產生興趣,流墨隊隊員趙曼茜對陽江漆藝中漆器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技法等進行了講解。她選擇以陽江漆器的發展歷史為出發點來進行漆藝的通識內容講解,使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陽江漆藝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圖為流墨實踐服務隊趙曼茜上課。通訊員 趙曼茜 供圖
在第一課時中,趙曼茜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陽江三寶之一的漆器文化。從漆藝的歷史起源到其在中國各地的發展演變,再到漆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趙曼茜細致地勾勒出漆器藝術的時間輪廓。在課堂上同學們了解到,漆器不僅是一種生活用品,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
課程內容還涉及了漆器制作不可或缺的天然原料及裝飾材料的特殊性。為了更直觀地對漆藝制作工藝進行講解,趙曼茜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展示使同學們對如何從漆樹提取生漆、漆料加工過程以及裝飾過程的各種技巧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此外,制作工藝部分的介紹更是讓每位同學大開眼界,復雜的工序如胚胎制作、上漆、雕刻、打磨等環節逐一展現,讓同學們對這門古老手藝肅然起敬。
第二課時的實踐活動則是本次課程的高潮。趙曼茜為同學們講解漆扇制作步驟、下水手法以及注意事項,隨后在流墨隊隊員們的指導下,同學們開始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漆扇。從挑選顏色、設計排版到最后的下水著色,每一步都考驗著同學們的耐心與細致。顏色搭配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得每件成品既有個性又不失和諧美。手法指導環節中,流墨隊隊員一一糾正學員的手法,以提高同學們對制作漆扇活動的參與感。

圖為流墨隊隊員在指導學生制作漆扇。通訊員 趙曼茜 供圖

圖為學生合作進行漆扇制作。通訊員 趙曼茜 供圖
同學們在制作過程中,展現了團隊協作的能力。他們分工明確,從設計扇面、選漆再到下水著色,兩兩配合,相得益彰。在制作完成后,同學們將自己的漆扇展示出來一起討論欣賞,這一環節也展現出了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發現美的能力。通過漆扇手工實踐課,讓同學們體會到漆藝的魅力,加深對陽江非遺文化漆藝的認識和尊重。
箏箏日上,共繪美好
為了讓同學們進一步感受陽江非遺風箏文化,在風箏手工制作課堂,流墨隊隊員鄭奕姝圍繞陽江傳統節日,從重陽風箏節的習俗開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她選擇以陽江風箏的歷史文化以及種類特色的通識內容講解,并引出陽江風箏非遺傳承人梁治昂以及其非遺傳承精神,使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陽江風箏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第一課時,鄭奕姝結合圖片、視頻等方式對陽江風箏的歷史文化、種類特色和制作流程進行了重點講解,著重講述了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第二課時,鄭奕姝先通過問答的方式帶同學們回顧了第一課時的內容,然后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制作出風箏。

圖為同學們小組合作完成風箏制作。通訊員 鄭奕姝 供圖

圖為同學們小組合作共同制作風箏。通訊員 鄭奕姝 供圖
同學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小組中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互相配合,有的負責用鉛筆打草稿,有的負責用顏料上色,有的幫助組員調色,清洗筆刷,在小組成員的齊心協力下,每個小組都有了屬于自己的那一個風箏。
接著鄭奕姝便組織每個小組依次上講臺進行風箏展示,組員要為其制作的風箏命名,并分享思路。在所有小組展示完畢后,同學們相約放學后一同放飛風箏。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真正的了解了非遺傳承的不易也明白了陽江風箏的文化價值。
陽江非遺文化系列課程,在學生們的歡笑聲中落下帷幕。陽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漆藝和風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點,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探究,是為了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以突出地表現廣大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流墨隊引導學生學習一種民間藝術,是為了積極健康他們的思想和境界,來影響和規范著學生的道德及行為。在這次活動中,流墨隊隊員和同學們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終收獲到了自身的進步與成長。
撰稿人:趙曼茜,鄭奕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