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學院赴遼寧鞍山社會實踐新聞稿在東北大學冶金學院團委書記李炳熠老師的指導下,冶金學院赴遼寧鞍山社會實踐團于2025年7月17日正式前往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開展實踐。
實踐團抵達鞍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后,與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會議交流,經此次訪談深入了解到企業在助力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形成的寶貴經驗。

鞍鋼礦業建議高校在基礎教育階段融入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教學體系,以校企共建研究院、實驗室等平臺為樞紐,開設“特色班”、“興趣班”,精準對接企業技術需求與學生個性發展,實現人才供給側改革。同時,鞍鋼礦業鼓勵在校生勇擔使命,積極參與“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四類原創技術攻關,在實踐中淬煉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實踐團相繼參觀了齊大山鐵礦ROC控制室和大孤山鐵礦。技術專家向同學們展示了"一體化+10中心"研發體系的最新成果。企業通過堿性球團礦技術,使貧鐵礦利用率提升15%;研發的低溫浮選藥劑每年可減少能耗相當于2萬噸標煤。
此外,鞍鋼礦業還采用“無廢無擾動”開采技術,尾礦100%回填井下,從源頭解決污染問題。據悉,鞍鋼礦業2020年以來已累計修復土地488公頃,其生態修復案例被央視報道并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
為了深入感受企業發展與國家產業規劃緊密結合的奮斗歷程,實踐團來到鞍鋼博物館進行參觀,“鞍鋼博物館”幾個大字在光照下熠熠生輝。成員們有序進入館內,“長子鞍鋼”的展示墻瞬間抓住眾人目光,墻上的文字回溯了鞍鋼作為新中國鋼鐵工業長子從誕生之初就肩負的重大使命,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勇當先鋒的歷程。

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實踐團沿著參觀路線深入探索,館內陳列的歷史照片、珍貴文物串聯起鞍鋼從艱難起步到蓬勃發展的歲月。從早期簡陋的生產設備到如今先進的工藝技術,鞍鋼的工藝進步清晰呈現——自動化高爐、無縫鋼管生產線等關鍵節點,標志著鞍鋼在鋼鐵制造技術上不斷突破,引領行業發展。

雷鋒在鞍鋼工作的展區,更是讓實踐團成員們駐足深思。泛黃的照片、詳實的文字,講述著雷鋒在鞍鋼積極工作、成長奉獻的故事。從童年苦難到成為機關工作模范,雷鋒精神在鞍鋼這片土地萌芽傳承,也讓“奉獻、敬業”的精神內涵,與鞍鋼的奮斗基因深度融合。“當代雷鋒”郭明義的展區,展現了鞍鋼精神的傳承接力。郭明義幾十年如一日的奉獻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鞍鋼綻放新光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鞍鋼人接續奮斗。
繼續參觀,“新中國第一”成果墻震撼人心——第一爐鋼水、第一根鋼軌、第一座自動化薄板廠……這一項項的“第一”,都是鞍鋼對國家鋼鐵事業的硬核貢獻。據了解,企業現有研發團隊286人,近三年取得4項國際先進水平成果,其中《鐵礦石光伏能源柔性電解制鐵》項目更是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鞍鋼礦業的實踐證明技術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這些案例將為我們的學習提供寶貴參考。

鞍鋼礦業構建“四化五聯”黨建工作體系,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發展。“四化”即思想教育分眾化、組織建設科學化、監督執紀精準化、黨建工作實效化,“五聯”含橫向聯通、縱向聯接等機制,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其堅定服務國家戰略,落實“基石計劃”,6個項目已開工;攻克提鐵降硅等關鍵技術,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鐵精礦產量連續3年創紀錄,成為鋼鐵產業鏈安全的“壓艙石”,以“礦業報國”踐行使命擔當。
這次社會實踐讓我們明白,“工業強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它藏在礦山深處的每一次精準爆破里,藏在智能系統每一行跳動的代碼間,更藏在一代代鞍鋼人“守正創新”的堅守中。作為新時代的東大學子,我們不僅要讀懂工業發展的歷史,更要看到科技賦能的未來,在專業領域里扎根傳統、擁抱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