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阜陽6月28日電(通訊員:趙志明 王龍 李嘉懿)恰逢建團百年,為增強團員意識、銘記歷史使命,6月28日,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追尋信仰之光,勇擔青春使命。
尋訪紅色印記,感悟革命情懷
“阜陽是一塊紅色的沃土,74年前,劉伯承、鄧小平就是在這里調兵遣將,決勝千里,完成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指揮任務。”伴隨著講解員的聲音,實踐隊員走進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現如今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已經成為了阜陽市的城市名片,每逢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我經常能看到許多像你們一樣的青年前來學習,你們讓我感受到了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在你們身上,我能看到前輩們信念的力量。”講解員親切地對實踐隊員說道。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部署,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反攻的序幕。
據悉,紀念館位于臨泉縣韋寨鎮吳營村,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空氣清新、綠樹環繞、館內雕像栩栩如生,整個紀念館既是瞻仰先烈、啟迪后人的傳統教育基地,又是思想和藝術相結合的人文景觀,是人們學習、旅游、休閑的好地方。
回首歷史痕跡,堅定理想信念
走入紀念館園區,迎面而立的是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英雄群像雕塑,為首的劉伯承和鄧小平昂首挺胸、氣宇軒昂,一下把實踐隊員帶入了解放戰爭初期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
“此戰!是轉折的一戰!是重要的一戰!”透過銅像,實踐隊員仿佛看到了劉伯承與鄧小平同志在戰火紛飛中運籌帷幄的堅毅身影,他們以弱搏強,一直堅持到全局范圍的戰略反攻,奮力揭開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看到此情此景,實踐隊員們肅然起敬。
再往前走,紀念館門口牌匾上寫著蒼勁有力的幾個金色大字“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據講解員介紹,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的館名是由多年跟隨劉伯承、鄧小平征戰沙場的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將軍所題寫。
隨后,在講解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依次參觀了“轉折前夜”、“千里躍進”、“揮師臨泉”、“精神永駐”四個展廳、一幅幅圖文并茂的文字圖片、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歷史實物,比陣地再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在臨泉長達88天的戰斗生活全景。看著當年簡陋的武器裝備、真實的戰地場景,聆聽一件件感人的事跡,在場的隊員無一不為先烈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容。
最后,實踐隊前往鄧小平同志和劉伯承同志的住所進行實地參觀,住所處背景墻上的局勢分析圖體現出當時的情況的危急,但在這樣的局勢下,臨泉人民和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以及領導人的艱苦奮斗下由防守轉變為進攻,最終贏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雖然戰爭的硝煙已然飄散,但我相信,劉鄧大軍所鑄就的革命精神,就如紀念館門前的金色大字一樣,始終熠熠生輝。”實踐隊員周遇好在參觀后感慨道。
(圖為鄧小平同志和劉伯承同志的住所 大學生新聞通訊員 趙志明 攝)
穿越世紀風云,踏上百年征程
在參觀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的時候,實踐隊員發現了一輛九五式坦克,它就停放在紀念館的門前供后人參觀。據悉,當年革命先烈們的裝備相比較國民黨來說可謂是千差萬別,但是革命先烈們在這種劣勢下,憑借著為了理想信念寧死不屈的精神與勇氣打勝了這場戰爭。為證明國家和黨的日益強大,在修筑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的時候,該地政府特地將其放在門前,讓當代青年見證中華今日之強盛,追憶中華過往之瘡痍。
(圖為實踐隊員與館內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大學生新聞通訊員 王龍 攝)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大有可為但責任仍重的時代,是人才輩出之浪潮,是中華復興之朝陽。當代青年穿越世紀風云,憶過往、論當下、談未來,沐浴在先輩們用流血犧牲爭取來的燦爛陽光下,以過往之經驗,論當下之發展,繼而展望未來。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了解了大別山令人震撼的歷史,同時也明白了在追求勝利的路上,從來不是孤身一人。先輩的光輝身影,始終站在當代青年的身旁。新時代的青年學子,立志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涌入歷史長河,開啟屬于青年守家衛國的百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