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8月9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來到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非遺文化館參觀“草把龍燈”并對其展開調研。
進入十堰市柏林文化站,初見草把龍燈,只見一條巨龍盤旋于大廳中央,龍頭揚起,斜向天空,仿佛有直沖云霄的舉動,口中含著一顆明珠如同日月星辰。在冷色光的照射下,巨龍氣勢恢宏直沖心扉。細看巨龍由為節節構成,每節由草把編織而成,15根竹竿交錯支撐,將巨龍在空盤旋而立讓人驚嘆。據了解草把龍燈是由竹竿,主子,鐵絲,稻草……將各種材料組織起來進行編制,一人做一個龍燈坐下來需要半年時間,工程量十分巨大。
通過官守華老先生的講述中,我了解到草把龍燈起源于明朝到清朝時期,有500多年的歷史,通過考證是老百姓的一種文化追求。草把龍燈,如今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在二月二日龍抬頭時更是草把龍燈出場的時候,在鞭炮樂器轟鳴時,白煙彌漫,一條巨龍燈舞動而出,華麗的巨龍快速舞動,似乎是巨龍在云霄中翻云覆雨,電閃雷鳴,老百姓們以此來驅瘟辟邪。不僅如此,每新的一年開始時,每家每戶去玩草把龍燈時就會在龍燈的頭上插上香,祭拜,祈福在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文化館中不僅僅只有草把龍燈,也有許多官老先生收藏的舊時的用具,官老先生表示當今社會發展速度飛快,設備更新迭代迅速,年輕人殊不知老一輩的農民時是如何過來的,老一輩們通過鏟子,扁擔等舊時的用具辛苦勞作,挑斷了不知道多少根扁擔,磨破了不知多少雙鞋,花費了不知多少心血來建設祖國。希望年輕人通過這些以前簡陋的工具,來知道目前生活的來之不易。這也是官老先生的設館的意義所在。
看到這些讓我才反應過來,我有時對生活的不滿,對事物的抱怨是這么可笑。對比老一輩的人為建設祖國而付出的心血,我感到羞愧。不明白當今幸福生活是什么概念,就更不會明白以前的艱苦樸素意味著什么,可能對于當代一些年輕人來說,眼里只有繁華盛世,只有歌舞升平,只有知道了老一輩的付出與努力才能明白當今生活幸福的概念。通過官老先生的講述我才明白,只有珍惜現在,才會明白昔日的艱苦,只有讀懂艱苦的含義,才會知道幸福的意義。
“我現在仍在用業余時間在鄉下收集一些現在沒有的,填補一些東西,希望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草把龍燈,了解非遺文化,把非遺館辦好,辦的更出色,在我退休之后,需要找一個接班人,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弄這些,嫌棄工資太低不愿意接觸。”官老先流露出一種無奈。聽到這里我心里十分擔憂,但感到更多的是無能為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擁有較好的生活、工作條件,吸引了“非遺”所在地區的年輕人進程謀求生活,使得這些非遺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世代相傳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非遺是經過多少歲月的洗禮和人文的考驗,他們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能量,它不僅僅是我們文化身份的標識,同時也給予我們一份文化自信和尊嚴,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要把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到實處,我們應在青春之力蓬勃之時,去品味古韻文化之內涵,去品味它價值意義,用當代年輕人自己的方式去為保護非遺文化做出一份努力于貢獻。(通訊員 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