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賦能傳統非遺,可持續文創設計與文旅宣發“雙創新”———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實踐團團隊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7月14日暫時畫上了句號。成員們相聚在一起,一方面總結八天實踐活動,并準備發表實踐的推文;一方面展望海派文化和非遺產業未來發展并提出可行性建議,繼續貫徹可持續思想。
總結本團隊實踐成果,在此項目中,可持續理念融入文創設計。我深入了解上海高橋古鎮的絨繡文化,絨繡文創產業的現狀與發展情況,聯合傳承人與愛好者,在傳承經典海派文化的同時,貫徹可持續的理念,設計帶有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偨Y實踐活動經過,整理素材,制作相關推送。在活動持續期間,記錄老上海傳統美景、人文景觀以及絨繡文化相關建筑、活動、歷史性人物,進行可持續宣發以線上的形式為主,制作公眾號推送、拍攝宣傳片等形式進行宣傳推廣,感受海派文化特色,致力于傳播并推廣文化,提升海派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以文化旅游作為理念,集中打造特色名片,不僅可以推動產業鏈發展,提高經濟效益,達到弘揚和發展文化的目的。通過設計融合創新,探索設計賦能非遺的新路子,使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步入現代設計的新時代,共同開啟藝術振興。尋找并打造絨繡文化,將其進行藝術設計再加工,并在可持續絨繡文創產品項目的研發上推進落地,讓中國傳統非遺不斷延續和傳承,對推動絨繡的復興與弘揚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成員對產品再創新升級,根據本團隊之前分析隊絨繡沒落原因,如了解的人太少,宣傳力度不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的認知與了解;做工有提升空間;沒有趕上時代潮流;市場不夠直接;市場份額小等。與在世界循環經濟發展形勢下,將中國傳統非遺融入現代可持續設計理念中的引領思想,使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步入現代設計的新時代,不僅可以推動產業鏈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讓中國傳統非遺不斷延續和傳承,對推動絨繡的復興與為弘揚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為解決目前絨繡行業傳承面臨的后繼無人的危機提供設想與方案,成員們提出建議與展望,從供應鏈和市場兩個方面提出了改變方案。
本次實踐活動,從開始的前期準備到線下實踐,成員們用心參與,學習記錄到了很多知識。在此過程中,成員們通過學習二十大精神,對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新的個人理解,奠定可持續為理念的理論基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研方式,對傳統非遺絨繡的認知更深厚了。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成員們也會繼續貫徹和發揚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精神 ,踔厲奮發、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