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泰寧紅軍街,重溫紅色崢嶸歲月
2025年07月01日上午,集美大學“同心共筑”社會實踐隊踏入泰寧紅軍街,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長百余米的街道兩側,古墻上“武裝動員起來,實行土地革命”等大型標語與斑駁墻體相映,無聲訴說著往昔的烽火歲月。在紅軍亭,展示第五次反“圍剿”歷史的珍貴圖片與沙盤模型,瞬間將隊員們帶入那段艱苦卓絕的戰斗時光。
泰寧紅軍街原名嶺上街,地處泰寧縣城核心。土地革命時期,這里見證過“解放泰寧,揮師東進”的壯舉。1933年8月中旬,周恩來、朱德率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紅軍總部)入駐于此,嶺上街兩旁民居成為紅軍官兵的駐扎地,也由此成為革命指揮的重要樞紐。新中國成立后,為銘記這段光輝歷史,這里被正式命名為“紅軍街”。
走進12號陳家大院,“朱德、周恩來同志舊居”的牌匾高懸。這座始建于清初的三進民房,風火墻高聳,古樸莊重。靠南相鄰的兩間屋子,分別是朱德、周恩來的臥室兼辦公室,簡陋的桌椅床鋪承載著他們日夜指揮作戰的身影;靠北的指揮室、警衛室及機要室,曾傳遞出無數關乎戰局走向的關鍵指令。在此期間,二人運籌帷幄,指揮東方軍入閩作戰與江西撫河以東戰事并深入群眾,與當地百姓結下深厚情誼,舊居的一磚一瓦,都成為那段崢嶸歲月的無聲見證。
如今,作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老區精神教育基地”,紅軍街年均接待游客15萬人次。泰寧縣博物館與實驗小學開展“紅領巾小講解員”活動,讓紅色文化扎根青少年心間;“英勇東方軍”云展覽、6條紅色旅游線路等創新舉措,也讓革命故事以更鮮活的方式代代相傳。
午后的陽光為泰寧紅軍街鍍上一層金色光暈,集美大學“同心共筑”社會實踐隊在探訪完紅軍街的厚重歷史后,懷著對紅色熱土的眷戀與探索新篇的期待,踏上下午的行程。隊員們知道,泰寧這座充滿故事的城市,仍有著不為人知的獨特魅力,等待著被揭開神秘的面紗,續寫今日的探訪之旅。
下午,實踐隊隊員們走進“三個不要忘記”主題館,沉浸式感受紅色傳承的溫度。踏入館內,“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革命老干部” 的標語醒目矗立,瞬間牽起大家對革命歲月的追思。
館內陳列有序,從革命“五老”人員的事跡展板,到重現老區斗爭場景的史料、物件,生動勾勒出泰寧老區往昔的烽火篇章。黃炳茂等游擊隊員的故事在此延展,那些為革命舍生忘死、堅守信念的片段,借由文字、圖片與場景復原,鮮活呈現在隊員眼前。政策展示區里,關愛革命“五老”人員的各項舉措,彰顯著對革命先輩的尊崇與銘記,讓大家看到傳承不僅存在于精神上的緬懷,更是實打實行動上的延續。
主題館中,“一杯米酒”的故事專區尤為動人。透過陳列的老物件與情景講述,當年軍民以米酒傳遞信任、共抗艱難的魚水深情,化作具象的溫暖,沁入隊員心間。從革命斗爭的熱血,到和平年代對老區發展的關注、對“五老”的關懷,“三個不要忘記”的內涵,在館內一步步具象、深化,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精神紐帶。
走出主題館,陽光落在肩頭,集美大學“同心共筑”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滿載著對“三個不要忘記”精神的深刻理解。大家深知,這不僅是一句標語,更是守護紅色根脈、續寫老區新篇的使命。懷揣著這份感悟,隊員們期待在泰寧的后續行程里,繼續挖掘紅色故事,讓老區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亮光芒,也盼著以青春之眼、實踐之行,將這份傳承傳遞給更多人 。
- 情暖童心,筑夢成長
- 為傳遞溫暖和關懷,助力福利院兒童成長,7月1日,池州學院赴貴池區福利院“多陪多教”實踐團,來到池州市貴池區福利院,開展了一系列豐
- 07-01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