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脈溫眸生碧色 云章漆韻寫春秋
(通訊員 陳彥堯 李柏愷)
7月1日下午,集美大學師范學院 “青春沃土” 實踐隊在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良村中心小學開展自然科學類課程,實踐隊以山水竹韻為箋、地脈溫眸為硯、節氣云章為墨,將華安本土生態淬煉成三部鮮活教材。孩子們在“竹林根系鎖山河”中聆聽大地脈動,于掌心點亮的地心之光里解構熱泉密碼,更以流動漆彩捕攝四時天象的呼吸——知識在指尖凝為天工,科學于俯仰間綻放靈韻。
千竿立骨承天露 篾魂織就山河悟
在“揭開山水竹林的奧秘”這堂趣味盎然的課堂上,實踐隊隊員胡潘晴巧妙地以九龍江支流旁的竹林分布特征為切入點,開啟了一段引人入勝的竹林探秘之旅。孩子們化身為小小生態學家,通過互動游戲“幫竹子找家”,親手標記出九龍江支流沿岸的竹林分布圖,直觀了解竹林生長的環境,晦澀的地理知識在歡聲笑語中變得鮮活易懂。
圖為實踐隊隊員李柏愷在課堂上示范“竹子”做法。
集美大學“青春沃土”實踐隊 劉子君 攝
隨著課堂深入推進,“竹子救援隊”小劇場將氛圍推向高潮。孩子們分別扮演竹子、泥土與河水,用身體語言演繹竹林根系如何同堅韌的“救援隊”般緊鎖土壤,抵御水流沖刷,進而深刻理解竹林作為生態盾牌“涵養水源、守護家園”的重要作用。
課堂尾聲,孩子們運用立體折紙技法,將靈動的竹竿與竹葉“栽種”于卡紙山水之間,創作出充滿詩意的“竹林立體折紙畫。
隊員胡潘晴表示:“在‘探尋山水竹林的奧秘’課堂上,我帶著孩子們揭開自然神秘面紗,讓生態意識如清泉浸潤童心,靜候其在成長中綻放綠色生機。”
圖為學生們制作的“竹林”展示。
集美大學“青春沃土”實踐隊 劉子君 攝
地脈溫眸窺星火 一燈凝光證炎涼
“尋找溫泉之眼的秘密”課堂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帶領孩子們探秘華安本土的神秘寶藏。課堂上,實踐隊隊員方若蕓化身知識的引路人,深入淺出地講解溫泉的形成原理。她將復雜的地質過程娓娓道來。孩子們聽得入神,眼中閃爍著對大自然奧秘的向往與好奇,仿佛他們正置身于地心深處,目睹著溫泉形成的神奇過程。同時,方若蕓還貼心地給孩子們科普了“大地藥池”,溫泉水中富含礦物質,可以有效舒緩身心、促進健康,孩子們聽后驚嘆不已,對自然的溫暖饋贈心生感激。
在這節課上,孩子們化身光影魔法師,在特制燈杯的內壁涂抹水彩,暈染出湛藍泉水與氤氳白霧;再用彩紙剪出嶙峋山石與蔥郁植物,裝點“泉池”四周。當內置的LED小燈亮起,一盞夢幻的“溫泉小燈”瞬間點亮,一盞盞獨一無二的地熱奇觀在掌心流淌。這堂課不僅讓孩子們親身領略了溫泉的神奇魅力,也激蕩了深植于他們心底探索自然的熱情。
圖為學生們在課堂上制作“溫泉燈”。
集美大學“青春沃土”實踐隊 劉子君 攝
漆浪浮光錄云彩 星霜明滅渡扇舟
實踐隊隊員曾令哲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氣象與節氣奇幻世界的大門。他以瞬息萬變的天氣現象為導入,讓孩子們系統認識天氣預報中的各種符號語言。接著,以“大暑”、“小暑”為窗口,深入解析盛夏時節的典型氣候特征、物候變化及農事智慧,感受節氣這本古老的“自然歷法”;更引農諺為匙,傳誦“伏日刈麻,暑氣淬茶”的古老訓誡,讓節氣褪去紙面塵灰,化作一部鐫刻在稻浪與汗滴間的活態史詩。最后,孩子們拿起畫筆和漆料,化身天空畫師,運用漆藝技法在扇面上捕捉云霞的飄逸之態,再手繪添上驕陽、彩虹等元素,一把把“節氣漆扇”承載四時流轉的詩意,讓傳統文化在扇面上綻放新生。
圖為實踐隊隊員胡潘晴與學生合影。
集美大學“青春沃土”實踐隊 劉子君 攝
主講人曾令哲認為:“在這次課程中,我站在講臺上,能看到他們認真專注的眼神,每一次提問,大家都能給我積極的回應。在漆扇制作的過程中,大家都興奮的參與,激動的和我說想要的顏色。當我幫他們染出一把把扇子時,周圍總是縈繞著他們的贊嘆和驚呼,這一刻,我突然明白,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情感的見證者。”
此系列特色課程突破傳統課堂邊界,如同巧匠編織錦緞,讓自然知識與本土文化緊密交織,將華安得天獨厚的竹林、溫泉、氣候資源都轉化為生動的科學課堂與藝術畫布。孩子們在“竹子救援隊”的角色扮演中理解生態平衡,在點亮“溫泉燈”時解碼地底脈動,在漆扇流動的彩云間讀懂節氣密碼——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符號,而是可觸摸、可創造、可演繹的生命體驗。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學生們在課程后與作品合影。
集美大學“青春沃土”實踐隊 劉子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