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福建長汀河田中心小學的校園里依舊充滿歡聲笑語,南京工程學院管理工程學院“管工志遠·汀蘭筑夢”支教團隊的課程持續推進。從實驗室里的科學探索到操場上的協作拼搏,從舌尖上的文化對話到鏡頭里的美好捕捉,當日的四堂課程以更鮮活的互動、更深入的體驗,為孩子們的夏日記憶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實驗中點燃探索欲
“老師,為什么溶液會變色呀?”化學課上,面對“淀粉鉀離子還原”實驗中奇妙的顏色變化,孩子們的問題接連不斷。
當孩子們親手完成實驗,看著無色溶液在手中逐漸褪去顏色時,眼中閃爍的不僅是驚喜,更有對“為什么”的執著。這堂實驗課,不僅讓孩子們接觸了基礎化學知識,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種子——探索未知的勇氣,往往就始于這樣一次親手實踐的瞬間。
在協作中讀懂團隊力
“管道傳球要對齊接口,合力筑塔得先分工!”體育課上,“管道傳球”和“合力筑塔”兩項游戲成了團隊精神的“試煉場”。有的小組因管道銜接不穩導致小球掉落,立刻圍在一起調整角度;有的小組為搭建最高的“積木塔”,特意選出細心的同學負責頂層擺放。
“原來一個人再厲害,也不如大家一起想辦法!”五年級的小李同學在小組成功完成挑戰后說道。隊員們發現,比起游戲勝負,孩子們更在意“我們一起做到了”的成就感。這堂體育課,讓“協作”從抽象的詞語變成了具體的體驗——團隊的力量,藏在每一次互相配合的默契里。
在文化中打開新視野
地理課上,隊員們以“人文地理”為脈絡,從家鄉長汀的山水講到南京的城韻:“南京有秦淮河的槳聲,有明城墻的歷史,就像長汀有汀江的故事一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
地理課上,孩子們專注地拼著中國地圖。當細碎的拼圖塊逐漸連成雄雞的輪廓,我特意指著臺灣島的位置輕聲說:“看,這里是臺灣,它和大陸緊緊連在一起,就像我們和家人永遠不分開,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頭,小手小心地將臺灣島拼圖嵌入版圖,眼神里滿是認真。這堂拼圖課,讓“中國”的輪廓在孩子們心中變得具體而清晰,更悄悄種下了“領土完整”的種子——家國情懷的培育,往往就藏在這樣一堂堂生動的課堂里。
當南京特產鹽水鴨端上桌時,孩子們的好奇化作了熱烈的討論:“這和我們這兒的鴨肉味道不一樣!”“南京人每天都吃這個嗎?”美食成了最好的“教具”,讓“地域”不再是地圖上的名詞,而是可感可知的文化符號。課后,不少孩子在筆記本上畫下了想象中的南京——地理課的意義,正在于讓遠方變得觸手可及。
在鏡頭里發現生活美
“大家看,教學樓的影子在陽光下像不像一條長龍?”美育課上,隊員們帶著孩子們解鎖“生活中的美”:教大家用手機拍攝校園里的細節——花瓣上的露珠、國旗飄動的弧度、同學課間嬉笑的側臉。
“老師你看,我拍的這張落葉,像不像小蝴蝶?”孩子們舉著屏幕分享作品時,稚嫩的視角里藏著對生活的細膩感知。這堂美育課,沒有復雜的技巧,卻讓孩子們明白:美不必刻意尋找,只要用心觀察,身邊處處是值得記錄的瞬間——發現美的眼睛,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能力。
“管工志遠·汀蘭筑夢”支教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為鄉村孩子帶去多元課程——讓科學探索的種子在實驗中萌芽,讓團隊協作的意識在游戲中生長,讓文化視野在地域對話中拓寬,讓審美感知在鏡頭下覺醒;更在于以青春之力搭建橋梁,用真誠陪伴溫暖童心,讓孩子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也讓隊員們在躬身實踐中讀懂鄉村教育的重量。這既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夢想的接力,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的青春能量,讓每一份付出都成為點亮未來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