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河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西部之光實踐團隊前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科學館,圍繞“時間的測量與應用”主題開展學習實踐。作為西部之光系列調研的首站,本次學習旨在通過現場參觀與深度講解,了解我國時間基準體系的自主建設過程,感悟基礎科學對國家發展、社會運行的重要支撐作用。
走進科技館,時間的軌跡在展板與展品間徐徐展開。從遠古的日晷、水鐘,到近代的機械鐘、石英鐘,再到現代的原子鐘、光鐘,隊員們全面了解了人類計時技術的發展歷程。講解員王弼松以“人類為何要不斷追求更精準的時間”為引,引導大家理解:從農業時代“看天定時”,到工業社會的鐘表制造,再到信息時代的精準授時,時間精度的提升,支撐著科技與社會的演進。
▲講解員王弼松帶領團隊成員走進時間的起源,講述人類對時間的探索歷程
在“三種時間尺度”展區,講解員系統介紹了世界時、原子時和協調世界時的構建過程及其在全球授時體系中的定位。隊員們了解到,世界時來源于地球自轉,具有自然性;原子時依托原子躍遷頻率,保障了極高的精度;協調世界時通過兩者平衡,實現了全球統一的時間標準。這一科學體系,既依托國際合作,也體現了自主創新,是現代社會時空體系的核心基石。
▲講解員王弼松講解世界時、原子時和協調世界時的原理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圍繞“北斗系統授時精度與GPS差異”“時間同步在現代通信中的作用”等話題,與講解員展開交流。講解員結合國家授時中心承擔的任務,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我國時間基準體系的自主掌控過程,以及其在衛星導航、金融交易、航空航天、能源調度等領域發揮的關鍵作用。
通過現場學習,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精準的時間不僅是科研實驗的基礎條件,更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底座保障。從依賴引進,到自主研發,我國時間體系的建設,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縮影,也是基礎科學支撐國家安全的現實體現。
此次走進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科學館,是西部之光實踐團隊深入科研前沿、了解基礎能力建設的生動一課。作為物理學院的青年學子,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培養科研精神,立志在新時代科技自立自強的征途上,肩負起時代新人的責任與擔當。
▲“西部之光”實踐團隊在國家授時中心科技館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