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1月10日至12日,集美大學“海韻廈金”實踐隊赴金門縣展開交流,旨在促進廈金兩地在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合作,共同應對海洋環境面臨的挑戰。實踐隊與金門縣相關部門及環保組織,就海洋環境保護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探討。此次交流活動搭建起廈金兩地在海洋環保領域溝通的橋梁,為攜手守護共同海域生態環境注入新活力。
師生攜手護蔚藍,同繪生態新藍圖
為深入了解金門高校學生海洋保護意識現狀及項目執行策略,實踐隊隊員與金門大學海洋邊境系教授、孫文金門學院院長張家麟展開深度交流。張教授指出,不同地域和專業的學生在意識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沿海地區的學生因為地理優勢,接觸海洋的機會較多,意識相對較強;而海洋相關專業學生憑借著專業知識的學習,對海洋保護的認知會更加深入。張家麟教授進一步深入剖析影響學生海洋保護意識形成和提升的因素,其認為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會宣傳等均發揮作用。他著重強調了高校開展海洋保護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這不僅能培養學生對海洋的責任感,還能為未來社會輸送具有環保意識的人才。對于兩岸高校在海洋保護教育的合作,他希望能借鑒經濟交流模式,加強交流合作,共享教育資源,共同提升兩岸高校學生的海洋保護意識,攜手守護海洋家園。

圖:實踐隊隊員與金門大學張家麟教授進行訪談 攝:鄭程豪
兩岸共話保護路,同筑生態新未來
為探尋金門縣中小學生海洋生態保護現狀,實踐隊隊員與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會長林英生一行進行訪談活動。林英生會長分享道:學會通過組織走讀漁村、凈灘等活動進行海洋生態保護科普,還會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以提升學生的海洋保護意識。談及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宣傳側重點,學會依據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針對小學和中學學生教育重點的不同,在小學階段更注重趣味性,通過直觀的活動讓學生認識海洋;中學階段則更強調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海洋生態系統。對于兩岸在海洋保護方面的合作,林會長認為,兩岸可以從生活細節入手,倡導 “海洋減塑”、選用環保產品等。同時,他對 “藍海衛士” 項目寄予厚望,建議項目從源頭減少污染,加強環保教育。

圖:實踐隊隊員與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一行進行訪談 攝:鄭程豪
全民齊心護海洋,同探生態新路徑
來自金門漁會的陳西村講師向實踐隊隊員分享了目前各部門和協會在海洋生態保護科普方面的舉措,其中包括組織海洋保護知識講座、舉辦海灘清潔公益活動等。這些活動在提升學生和漁民、居民的海洋保護意識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普及深度和持續性方面仍有進步空間。他結合自身在景觀設計、生態調查的專業背景,提出將專業知識融入課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海洋保護課堂,讓學生直觀感受海洋生態的魅力與脆弱,從而更好地出激發他們的海洋保護意識。針對兩岸高校學生在海洋保護中的作為,陳西村講師認為,學生們可發揮知識優勢,開展海洋生態調研、宣傳環保理念,帶動更多人參與保護行動。

圖:實踐隊隊員與金門漁會陳西村講師進行訪談 攝:鄭程豪
此次訪談為實踐隊的調研提供了豐富信息,對促進兩岸高校學生海洋保護意識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兩岸海洋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動海洋保護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實踐隊成員通過此次交流,深刻認識到廈金兩地在海洋環境保護上的共同責任和合作潛力。未來,實踐隊將繼續深入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研究與實踐,加強與金門縣的交流合作,共同為保護廈金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