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鄉村振興的國家號召,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7月4日上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啟為創新團隊走進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小嶺南,開展“擔非遺傳承使命,譜鄉村振興新篇”主題活動。
非遺是最后一塊補天石,被歷代人民耐心呵護,人們用心頭熱血精心打磨,將生活智慧、文化歷史雕刻其上,傳承千年熠熠發光。在此之前,我并沒有主動去了解過非遺文化,了解現在的鄉村發展情況,因此對這次的活動并沒有抱太大信心,但當我踏入李宏亮老師工作室的那一刻,一池的蓮花讓大家的內心受到了洗滌,在實踐過程中真正學到了許多。
李宏亮先生作為廬州土陶的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從事陶瓷創作已經三十年了。三十年如一日是他的創作態度,這種對事物的執著和熱愛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種態度。如同李先生小院門前的一池蓮花一樣,他出淤泥而不染,醉心于自己創建的農家小院,閉門專心創作自己的作品,等待著有緣人用心去發現土陶之美,去用心傳播這種藝術,讓廬州土陶這種傳統藝術扎根到美麗鄉村。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土陶豐富了蜀山區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獲得了社會大眾的認可和喜愛。在當地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和文化發展的逐漸重視下,廬州土陶的創造環境有了一定的保障,通過組織校園傳習、非遺進校園等活動,網聚多方力量,為非遺傳承人和社會大眾創造聯系,帶動了非遺文化和嶺南旅游業的發展,推進文化深層次融入鄉村振興。
一件陶器的誕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將陶瓷技藝傳承下去,是對人文精神的延續,也是一代代匠人亙古不變的傳統。李宏亮先生扎根小嶺南,潛心創作,著力打造土陶傳習基地,以系統的教學為廬州土陶的“下一代”打好基礎。就像李先生自己說的那樣:“傳”是我對社會的一種態度,這是我要努力的舉措,“承”是社會和政府,是大家的事,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某一個傳承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如今,部分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陸續走進李宏亮先生的農家小院,近距離地接觸土陶文化,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鄉村發展。
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就不容樂觀,加之如今冰冷的機器擊垮了手工作坊,現代快節奏生活覆蓋了原有的人間煙火,對于那些扎根鄉村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生活無疑更受影響。我們通過對當地人民群眾的調查,發現大家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度也不太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化是什么,對于這些情況,我們也想到了一些解決方案,通過以李宏亮先生的土陶作品為背景拍攝了一些圖片以及視頻,將其發表在團隊創建的公眾號、抖音等具有傳播力度的平臺上進行推廣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一項非遺技藝,并喜愛上它。除此之丸,我們也開展了一個微信小程序來進行非遺文創產品的售賣,從而增加當地的收入,吸引更多的文化愛好者來到小嶺南游玩,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廬州土陶作為安徽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了解安徽歷史發展的窗口,更是安徽人民精神文明的寄托。我們深知要想讓非遺走進人們的心中,光靠他們做的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后期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來完善和提升,我們將會與李宏亮先生保持密切的聯系,依托各種非遺項目,加強與當地社區、政府合作,切實幫助更多的鄉村走向脫貧振興的道路,促進非遺與經濟的良性發展。(通訊員 許程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