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為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深入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派皮影戲”的現狀,了解其在傳承中所遇到的困難,2022年8月8日下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拾遺弘夢非遺調研團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開展了“歲月失語,非遺能言”的主題調研活動,并對“馬派皮影戲”第三代傳承人馬飛老師進行了采訪和學習。我們用雙腳去丈量中國大地的每一處角落,用熱愛去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學習體驗當地非遺文化的同時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歷史非遺,助力皮影戲非遺文化振興。
看著許多人物在燈影之下演繹著千年舊事,幾尺白布,一盞黃燈,幾個牛皮人兒,一副唱腔,鑼鼓響動,便是不同的人生故事,是舊時遼遠的鐘聲于今日之回響,吟唱著亙古的纏綿,我深深受到震撼。與自己印象中的皮影戲不同,馬派皮影戲的人物臉部較圓,于現代人略無差異。所有的人物需要自己手繪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要有優秀的嗓音配合樂器唱出動人的曲調,更要有強健的體魄適應高強度的體力活,如何講出人物的平安喜樂,如何講出人物的悲歡離合,這都需要考驗皮影戲人的實力。我也從這里體會到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努力與付出。
從馬先生為我們展示的照片墻中我了解到,皮影戲通過這幾年的表演,每到一處就非常受大家歡迎。當馬派皮影戲走進瑞典中西文化旅游周,每場都是爆滿,老人歡迎,小孩也歡迎,雖然身處異國他鄉,言語不通,但演出結束觀眾的一致好評與贊揚就是對中國藝術的最大肯定。我也看到,許多皮影戲的人物收藏在博物館的展廳里,通過文字介紹把文化傳給世人。藝術無國界,文化有共識,好的文化需要傳播與發揚,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唯有與時俱進,利用新技術、新思想、新方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通過線下表演、線上短視頻宣傳,非遺在群眾中"活"起來 。同時,構造出一條可以保持視覺、聽覺傳達的文化鏈,讓非遺"醒"過來,打破塵封過往, 喚醒人們對于非遺文化沉睡的記憶。對于文化的保護,我們也不能僅限于將文物收藏,不同于書畫、剪紙、陶瓷等藝術品,皮影戲可以化靜為動,展現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應把它的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讓文物“活”起來。
若說初心是"凡心所向,素履以往",那么非遺傳承者便是"一盞孤一座城",皮影戲從民間表演到被百姓認可到在國際展演,到人們日益熟知,離不開各個傳承人的堅守與付出,離不開各位演藝人的練習與創造。文化需傳承,經典需流傳。可是,皮影戲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困境。沒有長時間的研究與鉆研,沒有長時間的琢磨與練習,沒有足夠的熱愛與恒心,又怎能擔當的起文化傳承的重任?傳統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已不再適應人們發審美發展需要;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不愿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皮影戲當中;雖然皮影戲遍布全國各地,但真正掌握皮影戲精髓的人卻少之又少。非遺文化在這個時代如同大浪淘沙下仍舊閃爍的寶石,在角落里無聲綻放著光華,應剝去歷史灰塵和當今世人不甚了解的枷鎖,沖破藩籬,綻放自己獨有的光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幾百年幾千年文化所凝聚,人民世代相傳,當我們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文化正是后盾,文化自信源于對本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戀和認同,在這喧囂浮華的當世,我們更應品悟文化的精髓,堅定文化自信。而非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理應守護與發展。
九萬里鯤鵬正舉,未來之責吾輩挑。我們應當盡己一技之長,使非遺之美得以長存。作為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文化保護事業,愛之護之而賦活之,敬之傳之而更新之,追尋非遺文化,去感悟它的精神內涵,去品味它的獨有價值和意義所在,用文字記錄歷史非遺,用我們的聲音讓非遺再次點亮生機。希望,我也能盡自己所能,助力非遺文化的發展,為非遺文化貢獻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通訊員 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