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震撼人心的一幕,驚艷了全世界,也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許多遠古時期的文化遺址都集中在黃河流域。炎帝與黃帝的融合、黃帝與蚩尤之戰、嫘祖養蠶繅絲、堯禪位給舜、禹治理水災、后稷教民稼穡等神話傳說都與這里有關。依據大量考古發現和古典文獻記載,無可辯駁地證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之魂。黃河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黃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天下為公、無私奉獻的道德品質。大禹、賈魯、栗毓美等治水英雄,以天下蒼生為己念,以為民造福為己任,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高尚情操。黃河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勤勞務實、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在進行農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黃河流域的先民們腳踏實地、不尚空談,促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勤勞務實、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
黃河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載體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產生于黃河流域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也是其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黃河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四大發明也都誕生于黃河流域。
黃河文化是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條件。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推進民族復興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黃河文化帶給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構成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大眾心理基礎和基本精神動力。實現民族復興所需要的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顯的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所強調的個人夢想和民族前途、國家命運的緊密關聯,所主張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訴求,都能在黃河文化中找到經典話語、內在依據和有力支撐。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在黃河上游的甘肅,承載著黃河文化底蘊的青城古建筑群煥發新彩、古渡古驛得到整體保護,黃河文化更加具象地浸潤著游客和周邊群眾的心靈;位于甘肅省永靖縣的黃河文化博物館,展覽規劃用心,集中展示黃河形成及黃河上游歷史文化;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統籌下,文物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穩步開展,文物保護動態監測和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升級,黃河文物受到了制度和人文的雙重關懷。
在黃河中游的陜西,周原、秦咸陽城、漢長安城、統萬城等遺址,文物上亂刻亂劃的“疤痕”得到“治療”,古建筑受到科學“保養”;石峁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等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走進全球視野,展現中華文明魅力。這座遍地寶藏的“天然歷史博物館”,正以嶄新面貌詮釋著黃河文化保護工作帶來的顯著成效。
在黃河下游的河南,相關部門抽調骨干力量完成黃河沿線7051處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推進黃河流域947項省級非遺項目調查,開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488處重大資源分類與評價,建立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大數據庫。仰韶村、廟底溝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陸續建成開放,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加快建設,700余公里沿黃生態及文化旅游廊道初具規模。黃河文化系統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
黃河之水奔流不息,黃河文化的血脈綿延不絕,弘揚黃河文化是時代的召喚,更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