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興夢夏鄉”志愿服務隊來到重慶市巫溪縣徐家鎮中心小學開展逸師公益愛心課堂系列課程。
7月6日上午9:00,第一堂自然科學直播課面向徐家鎮中心小學的同學們成功開展。本次課程以“觸‘爪’可及”為主題,對霸王龍、鐮刀龍等不同恐龍爪子的外觀以及作用展開生動講解。本堂課通過微信視頻號“重師初教院逸師”在家長群中進行直播,為家長們提供線上平臺實時了解孩子動向、感受課堂氛圍。

圖為課堂進行現場直播 葉芳菲 攝
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們一同探索這些古老爪子中所蘊含的信息。恐龍作為曾經的地球霸主,有著巨大的體型與兇悍的外表,與其有關的影視作品、衍生產品一直以來都吸引著廣大青少年群體的關注。而恐龍爪作為古生物學的寶貴化石,它所展示的信息則揭示了遠古時代恐龍生存的奧秘。課程中,志愿者老師陳龍讓同學們觀察各色恐龍爪的外觀特點、化石結構,分享自己的發現,以及聯想在此結構下不同恐龍爪對應的作用。在交流討論中,志愿者給予學生們足夠的引導,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思考恐龍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通過這種互動性強的學習方式,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同時,在志愿者的講解中,學生切實了解到恐龍爪子所具備的不同形狀與結構是適應不同生活方式的表現。比如:一些恐龍的爪子又彎又長,適合用來抓取食物;一些恐龍的爪子非常的銳利,適合用來捕捉獵物。

圖為小朋友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王玉香 攝
隨后,志愿者將準備好的各類恐龍模型分發給同學們,并帶領他們又快又好地完成恐龍模型的拼接。此中,同學們都積極參與,互相合作,盡力還原每一個恐龍的形態。由于拼裝過程存在一定的難度,志愿者老師也認真觀察學生動態,為存在困難的同學給予適當幫助。

圖為恐龍模型拼裝成果展示 張婧諜 攝
本次實踐活動是志愿者們將理論用于實踐的關鍵一步,也是讓志愿服務精神深入人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有效途徑。
本次自然科學課程有助于同學們深入認識恐龍爪子背后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增加其對恐龍的興趣和自然科學的好奇心。志愿者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用自身的行動影響家長和學生,促使更多人做好事、行善舉,助推形成文明新風尚。
記者:陳龍
攝影:葉芳菲 張婧諜 王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