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有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我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中選擇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為空巢老人帶去呵護和關懷,讓自己的暑假假期過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這次社會實踐雖然短暫,但我過得很充實。第一天我們去了青山養老院,并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幫助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天經村委的介紹,我有幸和村上的孤寡老人接觸,并向他們了解了一些生活情況,為他們帶去營養品,最重要的是豐富了他們的精神家園。這次暑期“三下鄉”,利用假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調研,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社會實踐中檢驗自我。在這次實踐過程中,我獲益匪淺。我學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讓我深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里,真正體會到老人們的生活的艱辛,同時也發現老人精神生活的缺失。
圖為養老院老人娛樂。
由于老人們身體都不是很好,行動也不怎么方便,為他們打掃,整理房間成為了我第一個工作。過程中雖然挺煩挺累的,但看到老人們可愛又可親的臉龐,我又有動力了,而且想想做這些也挺有意思的。在整理房間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家都缺少生氣,本來房子就挺舊了,所以就更應該裝飾一些東西來使房間里充滿活力和朝氣。這樣老人的生活條件改善了,那么身體狀況也會有所好轉的。我們用經費為老人買來了一些食物,坐在一起和老人聊天。
在第二天的走訪中,我們分成了幾個小組分頭行動。每個小組詳細了解了被訪老人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等情況,與老人們親切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需求。他們分享了獨居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包括日常照料、精神寄托等問題。我發現一部分老人善于溝通,但大多數老人都沉默寡言,很少與別人交流。這種缺乏交流的現象增加了老人們在心理層面上的孤獨感,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圖為組員和空巢老人聊天。
雖然這次實踐我沒有用到我所學的專業知識,但增強了我的辦事能力與交往能力。在實踐的這段時間里我穿街走巷,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做著自己計劃好的事。在學校里也許有老師分配說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這次的實踐中不會有人告訴我這些,我必須要知道什么時候要做什么,而且要自己做,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這也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鍛煉了我的思維,讓我思想更深一層。
當然這次我學到的更重要的還是如何與他人溝通。一直以來我的口語交際能力都不是很好,與別人對話時不會隨機應變,往往會使談話時有冷場,這是非常尷尬的事情。在實踐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所以我抓住這次機會努力與他人交談,效果真的很不一樣。在與老人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的很多生活趣事,也知道了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物質財富,而是精神上的滿足。從他們身上我還學到了挺多生活經驗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同時我也和他們交流了我所學到的一些知識。
通過這次活動,更讓我感受到親情的可貴。讓我感觸最深刻的是看望孤寡老人,我深深地感到他們需要關懷需要愛,也許他們脾氣有點壞,也許他們對我愛理不理,也許他們頭腦不清醒,也許他們耳朵不好使,我便耐心地和他們慢慢地說,關切地問他們的生活狀況,親切地叫他們一聲“爺爺”“奶奶”,長時間的孤獨讓他們有一些封閉,要融化這層隔閡需要時間,我們給他們單調的生活送去一份歡笑、一點溫暖。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多多想想在家的父母親們,要常回家看看。
這次社會實踐之后,我掩卷深思,思緒萬千。空巢老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卻很少受到社會的關心與照顧。我還經常看到老人們自己挑水喝,還要去城里為了生活而去賣東西賺錢,這些我看了好是心疼和心痛。心疼的是那些老人,而為那些對這些漠不關心的人而感到心痛和可悲。在實踐活動中,我也充分的認識到我的不足之處。我覺得我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也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怎樣,我會再接再厲,為自己而奮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以后也會多多關心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盡己所能為他們送去溫暖。(中青網通訊員 張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