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金穗先鋒•興鄉共富”實踐團深入貴門鄉開展實地調研,通過專訪鄉長趙碩達、團委書記王詩毅,解鎖山區鄉鎮以文旅融合與環境整治破局發展的實踐密碼。
實踐團直擊:基建與文旅項目一線調研
實踐團走訪發現,貴門鄉已完成至甘寧主干道貫通、南山水庫水利改造等基建工程,自來水網升級與黨群服務中心落成構筑起發展硬支撐。在文旅領域,“金山映秋”項目串聯鹿門書院、萬畝茶園等核心點位,形成“文化+生態”體驗矩陣。
實踐團成員在考察“千萬工程”實施成效時,記錄下村民口述的環境蝶變。鄉干部透露,通過政策宣講會、入戶調解等方式,成功化解人居整治中多起村民矛盾,推動生態工程落地。
青年視角:發展成效與現實挑戰的雙重觀察
數據顯示,貴門鄉雙休日景點日均接待超千人,夏季避暑游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量同比增40%。實踐團特別關注到“宋韻貴門”IP開發與“狀元文創”產品體系,認為文化賦能模式為農產品溢價提供新思路。
但調研也暴露深層問題:村內60歲以上人口眾多,青年人才引育案例極少;璞玉村與葉村雖嘗試黨建聯建推動農產品加工,卻面臨運營資金缺口與線上宣傳薄弱等瓶頸。
對話鄉賢:共商青年返鄉與資源轉化路徑
趙碩達鄉長向實踐團詳解發展邏輯,目前已通過登山賽、書院研學等活動形成引流閉環。針對實踐團提出的“閑置房屋活化”建議,鄉團委書記王詩毅回應:“正探索‘鄉賢+創客’合作模式,計劃將多棟古宅改造為青年民宿集群。”
從“一湖一江一書院”的資源整合,到“環境改善-游客引流-產業升級”的閉環構建,貴門鄉的探索印證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可能。但人才斷層、資金短板仍需社會力量協同破局——這恰是青年實踐團隊持續跟進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