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探秘大金湖:在自然與人文中開展調研實踐
甘露寺中尋歷史:解碼千年古寺的建筑密碼與民俗智慧
實踐隊首站抵達始建于宋代的甘露寺,聚焦其“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構造展開文化調研。在景區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細致觀察木構建筑的榫卯工藝,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巖壁走勢設計梁架結構,感受傳統建筑“順勢而為”的智慧。穿過斑駁的石門進入古寺區域時,入口處一方清泉匯集的凈手池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據講解員介紹,這處凈手池承載著當地延續千年的民俗傳統——游客以山泉水凈手后,沿游步道撫摸路旁的四方竹,寓意“摸摸四方竹,可得四方財”。
隊員們注意到,凈手池旁的四方竹看似圓形,觸摸時卻能感受到分明的棱角,這種視覺與觸覺的反差成為民俗體驗的獨特記憶點。“洗手時水流要自然滴落,不能甩手,否則會把財運甩掉。”講解員的提示讓隊員們在體驗中加深了對民間習俗的理解。
在古寺建筑核心區域,隊員們通過拍攝影像、記錄筆記等方式,梳理甘露寺的歷史沿革與建筑特色,并與當地文化研究者交流,了解古寺在文物保護、傳統技藝傳承等方面的現狀。調研中,隊員們重點關注了古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關系,探討傳統營造技藝對現代建筑的啟示。
斜線天里觀生態:狹縫巖壁間的自然課堂
在僅容單人通行的“斜線天”景觀處,實踐隊隊員們實地感受丹霞地貌中的獨特生態環境。透過巖壁裂隙灑落的光線,隊員們觀察到巖壁上生長的苔蘚、蕨類植物群落,直觀認識到微環境對生物分布的影響。與景區生態保護工作人員交流時,隊員們了解到景區針對狹縫區域采取的游客限流、植被保護等措施,并通過現場觀察,記錄不同光照條件下植物的生長狀態。“這里的巖壁植被就像自然的‘活標本’,讓我們直觀理解了生態系統與地質環境的依存關系。”實踐隊隊員在調研筆記中寫道。
水上丹霞探地質:碧水紅巖間的自然奇觀
乘船穿行于大金湖水域,實踐隊隊員近距離觀察水上丹霞地貌的壯闊景象。赤紅巖壁沿湖岸延伸,巖層在水流侵蝕下形成的褶皺與溝壑清晰可見,隊員們以影像記錄、速寫等方式整理地貌特征。在講解員的講解中,隊員們了解到丹霞地貌“億年沉積、地殼運動”的形成過程,以及氣候、水文對巖層的長期影響。調研中,隊員們還與景區環保部門交流水質保護、沿岸生態修復等舉措,結合所見所聞,圍繞“地質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平衡”展開討論,加深了對自然遺產保護的認知。
結語:此次大金湖調研之行,“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以“觀察—記錄—交流”的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地體驗結合。隊員們在甘露寺的木構細節中觸摸歷史溫度,在斜線天的巖縫綠意中感知生態脆弱性,在水上丹霞的赤壁碧水中領略自然力量。未來,實踐隊將結合調研所得,以青年視角梳理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思路,為相關議題的研究積累實踐素材。
作者:朱希羽 劉偉琦 肖涵予 楊蕙綺 來源:集美大學“同心筑夢”社會實踐隊
- 攜手防艾護健康,藝彩紛呈筑未來
- 合肥大學大學生紅十字會“共鐫曙光”隊于7月3日在安徽泗縣山頭鎮中心小學,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四日活動。以“人道、博愛、奉
- 07-03 關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