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曲阜師范大學“變廢為寶”社會實踐隊赴山東省日照港開展實地調研,深入遠洋漁船、海產品加工企業及石臼海鮮市場,聚焦遠海漁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深耕遠海糧倉”提供一線觀察與數據支持。此次調研旨在通過實地走訪,了解遠海漁業從捕撈、加工到市場終端的全產業鏈運作情況,探索遠海漁業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實地考察遠洋漁船,對話現代捕撈技術
實踐隊的第一站是日照港碼頭。作為我國重要的遠洋漁業基地,日照港停泊著數十艘大型遠洋漁船,碼頭上船員們正忙碌地搬運漁具、燃油和生活補給品。實踐隊登上多艘漁船,與漁民展開深入交流。

圖為日照港堆場。張玉澤 供圖
一名經驗豐富的漁民向隊員們介紹,現代遠洋漁船配備了先進的導航系統、探魚設備和高效冷藏設施,能夠深入更遠的海域進行捕撈作業。“以前我們只能在近海捕撈,現在有了這些設備,可以去到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捕獲金槍魚、鱈魚等高價值魚類,產量比過去穩定得多。”漁民還向隊員們展示了捕撈日志,詳細記錄了每次出海的行程、作業區域和漁獲種類。
港口管理部門向實踐隊提供了近年來的漁業數據,包括漁船的出海頻次、捕撈總量以及主要漁獲品種的變化趨勢。數據顯示,隨著國家對遠洋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日照港的遠洋捕撈量逐年增長,漁獲種類也更加多樣化。這些數據為實踐隊了解遠洋漁業的發展態勢提供了重要參考。
探訪加工企業,揭秘海鮮產業鏈
離開碼頭后,實踐隊來到一家知名的海產品加工企業。這家企業占地面積廣闊,擁有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和先進的加工流水線。在企業負責人的帶領下,隊員們穿上防護服,進入車間參觀。
車間內,工人們正熟練地對剛卸下的漁獲進行分類、清洗、切割和加工。從活蹦亂跳的魚蝦到包裝精美的即食海鮮產品,整個過程高效有序。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采用了國際領先的加工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確保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此外,企業還開發了多種深加工產品,如海鮮罐頭、調味料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實踐隊特別關注了企業的環保措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料經過嚴格處理,實現了達標排放。魚骨、蝦殼等“廢料”也被進一步加工利用,提取出有價值的成分用于醫藥、化妝品等領域。這種資源循環利用的模式,不僅減少了浪費,還為企業創造了額外的經濟效益。
走訪石臼海鮮市場,追蹤終端流通
為深入了解遠海漁業資源在市場端的流通情況,實踐隊前往日照石臼海鮮市場。市場內攤位鱗次櫛比,擺滿了來自遠海的金槍魚、鱈魚、蝦蟹類及各種貝類,散發著大海特有的氣息。

圖為日照石臼海鮮市場。張玉澤 供圖
實踐隊對30余家攤位展開調研,與攤主們深入交流。多數攤主表示,他們的海產品來自遠洋捕撈,通過冷鏈運輸確保新鮮度。一名攤主自豪地說:“我們的海鮮都是剛從遠洋捕撈回來的,品質上乘,顧客回購率很高。”實踐隊還觀察到,市場設有專門的檢測區域,對每批次的海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食品安全。

圖為實踐隊員在與商鋪老板交談。張玉澤 供圖
市場管理人員向實踐隊介紹了他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市場積極倡導攤主遵循可持續捕撈原則,抵制銷售來自非法捕撈或瀕危物種的海產品。此外,市場還通過宣傳海報和廣播,向消費者普及可持續消費的理念。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隊全面了解了遠海漁業從捕撈、加工到市場終端的全產業鏈運作情況。隊員們采集了漁船作業數據、加工企業生產流程、市場銷售動態等一手資料,并通過影像記錄了遠海漁業的各個環節。
在遠洋漁船上,隊員們見證了現代科技如何提升捕撈效率和漁獲品質;在加工企業,他們觀察到現代化生產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結合;在海鮮市場,他們感受到遠海漁獲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以及市場在質量把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此次調研不僅為隊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為“深耕遠海糧倉”戰略的實施貢獻了青春力量。(通訊員 張玉澤)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變廢為寶”實踐團集體合照。張玉澤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