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26日,華南師范大學書畫協會流墨實踐服務隊與陽江市陽東區南華實驗學校共同舉辦“盛夏啟航,流墨向陽”線下夏令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鄉村振興戰略日益深入的推動下,文旅融合的作用愈發凸顯。為響應《“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的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發揮陽江的文化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流墨隊調研組以南華實驗學校此處夏令營的學生為對象,組織開展文旅設計特色活動。活動主策劃人員由調研組的黃輝、高佳瑜、黎育君和劉京霖擔任。本次特色活動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文旅設計活動介紹和學生設計作品評比。
在文旅設計活動介紹課程的過程中,高佳瑜先為學生們說明什么是“文旅”和“文旅設計”,即通過手繪旅游路線和文字介紹的形式,將文化和旅游結合起來,介紹優秀文化,向學生們清楚呈現此次活動的重要主題。課程采用獨特的活動形式,鼓勵學生結合家鄉陽江的文化資源提出新穎獨特的路線設計,挖掘家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對陽江旅游資源進行深入理解和創新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接著根據活動規則,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以手繪的形式在A4紙上圍繞陽江市相關文旅資源討論并設計一條旅游路線。高佳瑜鼓勵學生以手賬、模型等多樣化的形式創作更具創意的作品。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們拿出紙筆,記錄下文旅設計的具體要求。接著高佳瑜向學生們展示文旅設計相關圖片案例,有利于進一步讓學生們了解活動詳情并引導學生們對作品要求有更加具體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作思維。在最后的答疑環節,學生們飽含著對文旅設計活動充滿了興趣與熱情向教師提問,都得到了教師的答復。

圖為流墨實踐服務隊高佳瑜上課。通訊員 高佳瑜 供圖
答疑環節結束后,學生們隨即在小組內展開激烈的討論。每個人各抒己見,結合活動規則,從作品內容的選擇到路線設計的規劃到每位成員工作內容的分配,都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次討論,有利于學生產生清晰的思路,同時明確自身在小組中所負責的內容。學生們充分利用預留的課堂時間及課余時間,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從搜集資料、準備材料及工具、繪畫、撰寫文字說明等方面著手,積極參與到作品創作的過程當中,有利于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充分展現自身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歷經幾天的精心創作,一份份各具特色的作品被打磨而成。

圖為學生創作過程。通訊員 高佳瑜 供圖
在學生設計作品評比環節,評委需對學生作品及展示過程進行打分,最后根據分數高低評出一、二、三等獎。評委由來自流墨實踐服務隊的五位成員構成,從基礎分數、繪畫質量、路線設計、文化內涵和作品展示五個方面對每個小組進行評分。在高佳瑜的主持下,作品展示與評比正式拉開序幕。學生們按照順序依次上臺進行展示,對作品的內容進行介紹,對作品的內涵進行解釋與說明。在學生們自信大方、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每一份作品獨特的意義被淋漓盡致展現出來,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對于陽江市的文旅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對家鄉的特色文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景點選擇與路線設計也出于精細的考量。

圖為學生作品展示環節。通訊員 高佳瑜 供圖
在所有學生展示的作品中,既包括采用一類資源為主題以集中體現陽江特色文化的形式,也有囊括各種景點以展示陽江豐富文旅資源的作品。內容選擇上,既有豬腸碌、咸水糕等陽江特色美食,也有海陵島、東平大澳漁村、珍珠灣等海洋旅游資源,更有漆藝、風箏等非遺技藝。多種多樣的作品百花齊放,利于從多個角度詮釋對于家鄉文化的理解,展現陽江這座城市的魅力。

圖為學生作品。通訊員 黃輝 供圖

圖為學生作品。通訊員 黃輝 供圖

圖為學生作品。通訊員 黃輝 供圖
學生們以滿腔的熱情深入探索陽江的文旅資源,創造性地將其融入于作品中,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更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至此,文旅設計課程圓滿結束。
撰稿人:黃輝 黎育君